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资源 > 正文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来源: | 发布日期:2017-07-13 】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随职院发[2011]29号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有效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是一项整体教学改革和建设工程,为加快课程建设步伐,扩大课程建设成果,进一步做好学院的“十二五”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现状

(一)建设基础

“十一五”期间,学院重视课程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配套的教学文件及课程建设激励政策,出台了《精品课程评估实施方案》、《“十一五”课程建设规划》、《关于开展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两课”教学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等文件,目前学院已建成1门教育部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并启动10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入,课程设计日趋完善。

学院培养和遴选出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逐年提高,先后选派多批教师参加教育部高职师资培训,学习最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与方法,教师队伍能够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目前全院大多数教师能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主动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探索。同时学院加大专业建设投入,近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存在问题

1.部分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诸方面,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还不够深入;

2.少数专业职业指向(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尚有差距,致使课程设置、社会职业岗位、岗位群对未来职业人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需求不适应;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不够深入,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研究与实践力度不大;

4.少数专业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并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适应高职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全面贯彻《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精神,同时结合学院特色、特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变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建设、注重实效”的课程建设方针,我院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一套体系、两支队伍、三个满足、三级精品”。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形成“能力本位、素质同步”。因此,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一套适应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并将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法、课程管理、教材、评价与反馈等建设配套改革,使之普遍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准和明显的高职特色。

课程改革的绩效目标应该是让全体教师都能积极地有效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来。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对课程建设十分重要。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一支师德高尚、适应课程建设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并使他们能够具有渊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深刻认识。

课程建设的成效在于三个满足,即: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满足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要求。因此,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我院的课程建设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时使学生在优先掌握走入社会的入门能力的同时,拓展其非专业素质和继续发展的空间。要遵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使课程建设事半功倍。通过课程内涵建设和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形成一批国家级、省级、院级不同层次和各种类别、各种属性不同特色的精品课程,为学院课程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十二五”期间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套体系

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两支队伍

专职教师

兼职教师

三个满足

满足教育规律

满足学生需要

满足企业要求

三级精品

国家

级标

(内涵目标) (支撑目标) (成效目标) (示范目标)

具体目标:按照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深入分析各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深入研究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贯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理念先进的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到2015年,开发100门优质的工学结合课程、建成50门具有鲜明特色、教学水平高和辐射示范作用的院级精品课程,争取建成10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和3-4门国家级标准精品课程。

四、建设原则

(一)就业导向原则

贯彻就业导向的原则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长期战略方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课程建设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与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接轨,符合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要求。

(二)能力本位原则

课程建设应遵循“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精神,要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把学生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就业与上岗提供充足的准备。同时,兼顾部分学生升学深造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整合性原则

课程建设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或融合、或组合、或叠加,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整合成灵活实用的教学单元,以加强教学内容和体系的重组和优化,提高课程建设的针对性。

(四)产学研结合原则

要把“产学研结合”这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切实贯穿于具体的课程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我院立足随州,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优势,积极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方案的论证,要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贴近工作实际,努力做到学用一致,鼓励“做中学”,鼓励“真题真做”。

(五)规范与创新原则

在规范要求上,课程建设必须认真规划、严谨实施,基础文件要规范、科学,在改革的试验中要大胆设想,科学论证、及时申报审批、注意总结修正,使之不断完善。鼓励创新,要针对当前学科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改革,努力探索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养成等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使各门课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点。

五、主要内容

(一)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

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吸纳岗位(群)任职要求,与企业共同建设一个以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设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要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应用性,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同时要拟定对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贯彻落实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的精神,要有针对性,要对课程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应积极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要全面可行。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要求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修订出符合职业工作岗位实际的课程设计方案。课程教学内容坚持“三用三精”的原则。基础课要“够用”,提倡“精选”;专业课要“适用”,提倡“精干”;实习、实训课要“有用”,提倡“精练”。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关键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强、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主讲,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不断提高“双师”素质,逐步优化“双师”结构,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三)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积极探索适合高职特点的新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推广使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务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管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习、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所要完成的课程,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完善课程实践性教学大纲、指导书和考核标准。加强实验、实习、实训设施建设,探索强化职业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五)选用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

每个专业都应有一套完整的、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要求选用或自编的合适教材(讲义),并具有与之配套的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包括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或思考题集及反映学术发展的文献等)。积极选用优秀高职教材,努力编写具有高职特色、适合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与行业企业共同编写一批适应学院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需要的校本教材,为课程建设提供保证。

(六)不断深化考试改革

建立有效的形成性考试机制,考核内容和方法科学合理,做到“五结合、五化”: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笔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标准化考核与分层考核相结合,校内与校外考核相结合,做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类型层次化,考核时间全程化。

(七)注重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

要树立课程整体优化的观念,在明确课程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在各门课程的配合和衔接上下功夫,不仅解决一门课程的优秀问题,更要解决“模块课程”或“系列课程”的整体优化问题,不片面提倡单门课程的尽善尽美,将课程建设放在专业建设、培养模式中进行优化设计,努力探索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六、建设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要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级的系统建设。学院教务处负责全院精品课程的总体规划、过程管理、验收考评等工作;各教学业务单位要负责单位精品课程的规划、实施等工作;各教研室要协调指导、支持引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逐步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学院之事,教学为重;学院之人,教师为重。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养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前提条件。要抓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要有一批技术过硬、能讲会说、相对稳定的行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到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来,院级以上精品课程建设必须有2-3名行业兼职教师参加。

要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结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提升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

(三)加强教学改革,强化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

根据学院教学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不断改进、丰富和发展课程内涵,加大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力度,使课程建设与改革成为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通过立项、研究、结题、成果运用等提高教学改革水平。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质课评比等形式总结、推广先进教改经验,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适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四)分类建设,实行精品课程和精品课堂捆绑建设

1.分类建设。出台《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施意见》,各位教师要参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吸纳岗位(群)任职要求,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每年定期进行评审和评估。院级精品课程从优秀的工学结合课程中遴选,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从院级精品课程中遴选,国家级标准精品课程从省级精品课程中遴选,评审通过后立项建设,严格按照课程建设方案,做好中期检查和三年后评估验收工作。

2.捆绑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网站建设,要把精品课程和精品课堂进行捆绑建设,要进行多方评估,验收不合格的不予通过。

(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学校将把课程建设纳入教学工作考核和奖励范畴,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职务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加强政策与经费保障

对院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学院对每门课程均有相应的经费给予资助,课程建设经费按进度、绩效分阶段下拨,支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按时完成。

课程建设是学院质量工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课程建设,学院还将进一步完善学院、系部、教研室三位一体的教学督导体制,完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专家评议的多方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全院各部门要以教学为中心,发挥协同作战的优势,加强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领导与支持,齐心协力,形成合力,从而推动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我院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