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资源 > 正文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发展五大专业的实施意见

【来源: | 发布日期:2017-07-13 】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发展五大专业的实施意见

(试行)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提升专业建设层次和水平,培育专业特色,创建专业品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步伐,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和《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等精神,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出发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合理调整就业面向,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形成我院专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引领学院其他专业建设与发展。

二、建设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专业的特色应是专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仅与众不同,而且还要优于自身的其他方面和其他院校该专业的相同方面,体现出差异性,差异性是重点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区域性原则

必须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坚持服务和依靠地方,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将行业优势、地缘优势转化为特色专业建设优势。

(三)前瞻性原则

重点专业的建设应考虑当前行业及岗位(群)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需要有长远眼光,要科学准确地定位重点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要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未来社会的需求变化,发挥专业优势,形成特色专业,并确保其前瞻性,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四)系统性原则

重点专业建设必须坚持系统科学性原则,既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符合学院和专业实际,且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市场需求。

(五)示范性原则

重点专业要建设成为同类型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典范,就要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积极推进相关专业群建设,提高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建设目标

通过3年的建设,将旅游管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护理、服装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五大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与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培养模式先进、办学基础条件好、教学团队水平高、数字化资源丰富、就业优势明显、社会服务能力强、特色文化鲜明,对区域行业发展具有较大推动作用,具有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的五大重点专业。探索出一条具有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专业建设新路径,打造成学院乃至省级专业品牌。

四、建设内容

(一)科学准确专业定位

科学准确的专业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依据。重点专业定位要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行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实际,要在广泛的社会调研、人才市场科学预测以及在对专业教学资源条件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专业建设目标与方向,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职业、新岗位,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关键技术,把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求实作风,坚持人格塑造与能力培养并重,提高综合素质,铸造人才特色。

(二)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每个重点专业至少优选2-3个合作基础较好的企业,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探索出具有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在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建、职业文化共建、教材开发、顶岗实习、学生就业、人才培养评价以及技术研究开发、行业和社会技能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同时,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联盟,教学业务单位要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五个重点专业要调整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建设、多方评价的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格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评价学生。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职业知识为基础、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为重点,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柔性化学分制管理为基础,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五个重点专业要参照学院层次的“专业与产业对接,学业与职业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科学的适合学生和专业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四)课程建设

形成与相关产业高端技术岗位要求相适应,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能力、知识、素质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案例)、工作过程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的技术为主线,整合能力、知识、素质确定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以做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改革学生学业考核办法,建立以作品考核为核心,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五个重点专业在建设期间要各自建成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3-5门,院级精品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标准精品课程1-2门,工学结合特色教材3-5种。

(五)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组织专业带头人外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专业带头人的学识水平、实践能力、引导能力、管理能力、执教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确保教学团队领军人物在队伍中的先进性、示范性。五个重点专业各要设立“双带头人”。二是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完善校内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锻炼和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教学一线兼职授课的长效机制;建立教师进修提高的常规机制,通过在职进修、高校教师基地培训、出国访问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培训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加强“三高”人才引进。学院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四是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设立教学改革项目基金,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个重点专业在建设期间要求高职称教师人数达35%以上,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85%以上,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比例达40%以上,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立项不少于2-3项。

(六)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培训、鉴定、研发)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强化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与文化建设中。实训基地课内全部开放,课余周开放时间达10小时以上。五个重点专业通过3年建设,建立2-3个省级实训基地或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建立1-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七)教学资源库建设

积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五个重点专业要建设面向职业院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实现网上在线学习、在线辅导、考试评价、证书考核等功能;建设面向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实现资源获取、教研交流、进修提高等功能。

(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三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输入质量、教学运行质量和教学输出质量三个方面进行监控。

二是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建立包括政府、学校、学生、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对人才培养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

(九)特色文化建设

特色文化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找准专业定位,提升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特色文化要凝聚办学积淀,总结专业文化特色,提炼导向明确、内涵丰富的特色文化。通过开展融合企业文化、挖掘环境文化、修炼礼仪文化、充实活动文化、健全价值文化建设等活动,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专业文化建设体系。

(十)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学院要制订《社会服务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将社会服务工作制订量化指标进行单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年度目标考核,与教师晋升、晋级、评先、表模等挂钩。

二是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岗前、在岗、再就业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技能技术培训工作。五个重点专业的年各类培训人次要达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1.5倍。

三是要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应用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科学普及等技术服务工作。五个重点专业技术服务年收入不低于15万元。

四是积极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依托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五个重点专业的学生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要达到100%,“三证书”持证率达到98%。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建设方案

为保证五个重点专业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并能达到预期效果,五个重点专业要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并组建专业建设项目组,系统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安排专业建设资金,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主持完成专业建设任务;专业建设实行院长(系主任)与专业负责人负责制,院(系)负责人全面负责专业建设的检查、协调、验收、资金使用等工作,专业负责人具体组织专业建设项目实施。学院成立重点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专业建设的监督、协调、检查、评估、验收等工作。五个重点专业的专业建设方案报教务处(教学质量督导处),经学院评审通过后正式实施。

(二)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经费管理

1.专项经费

对五个重点专业建设,学院将按照专业建设资金使用计划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分年度拨给相关专业。

2.经费使用

经费使用范围及经费管理执行学院的相关规定。同时,必须严格遵守学院有关财务制度,做到专款专用,不得用于专业建设项目以外的开支。

3.经费管理

院(系)负责人、教务处和财务处共同负责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五个重点专业须制定资金使用计划,报学院审核备案后方可使用。专业建设经费的开支,由教务处、财务处和学院领导共同进行审核后报帐。

(三)开展年度考核,加强运行管理

五个重点专业在自查的基础上,每年向学院报送年度进展报告,由学院组织对五个重点专业建设进行阶段检查,并视检查结果下拨下年度建设经费。未通过检查的,继续进行整改,暂缓经费下拨,直至检查通过。三年后,由学院进行终期检查验收,验收合格,授牌“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称号。

(四)建立激励机制,确保实施成效

1.学院对五个重点专业,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投入上的倾斜,保证专业建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2.对各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拟由五个重点专业优先申报。

3.五个重点专业的负责人和专业建设小组成员,在进行评优、评先、表模、评职时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条件。

4.对五个重点专业建设有重大贡献的教师或专业负责人,将按学院的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〇一三年八月十八日